top of page
作家相片Teng Ancherng

分享錄:《H.H.第三世多杰羌佛開示修行首先要斷世俗我執》聞法共修感悟


  今天,我參加了香格瓊哇至上大德和龍舟至上大德帶領的聞法共修心得分享,感覺受益匪淺。兩位至上大德給人的感覺非常平易近人,謙虛隨和。龍舟仁波切居然會對一個21歲的年輕師兄說,希望以後向他學習,這個細節讓我印象深刻。


  將近20位來自五湖四海的師兄、師姐們分享了自己的學習感悟,尤其是有些師兄、師姐會結合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包括如何面對處理事情、自己修行後的改變以及身邊親友的轉變等來分享自己的學佛受用,特別接地氣,這使我感覺到師兄、師姐們的修行非常好,不是在講空洞的佛學理論,而是於生活點滴中真正落實在修行。師兄、師姐們的語言組織以及分享的條理也都很好,讓我認識到自己的平凡與普通,根本就不應該有一絲一毫的驕傲和我慢的心理。


  以下是我個人恭聞《 H.H.第三世多杰羌佛開示修行首先要斷世俗我執》法音後的一點感悟,請師兄、師姐們指正!





  這盤法音,佛陀要求我們要反覆恭聞,因為我們累生累世的業力太重了,會障蔽我們,容易把佛陀的教戒當成耳邊風,所以要反覆聞法,直到深入靈魂。


  斷除世俗我執,息滅勝義我執,談何容易!必須真正修行,斷除世俗我執以後,才能了生脫死,所以這真的太重要了。但是,什麼是世俗我執呢?世俗我執的具體表現是什麼呢?又如何去斷除呢?


  我個人的理解,世俗我執表現在日常的方方面面,對自己的事情不去計較,不去執著有關自己的利益得失、是非長短,處處為他人著想,把別人看得比自己重,就是在去掉世俗我執。本來嘛,這人生就是假的,夢幻泡影,無常迅速,這場人生夢很快就要結束了。一天一天,一年一年,過得多快呀!如果今生不能成就,來生可能就得不了人身了,變豬、變狗、變魚、變蝦、變餓鬼、下地獄,還怎麼有機緣學如來正法?好不容易遇上佛陀住世,聽聞佛陀親說正法,這是多大的福報,這是多生累劫做了多少功德修來的,要珍惜暇滿人身,否則以後學不到真正的佛法,後悔都來不及了。


  我已經超過40歲了,佛陀在另一盤法音裡特別提醒,超過40歲的弟子要精進努力,這說明我的時間不多了,我必須緊迫起來,精進起來,抓緊時間好好修行了。


  佛陀說,如果真正下定決心學佛,下決心今生成就,那麼斷除世俗我執就非常好斷了。什麼是真心呢?真心就是純淨、專一、無瑕、實在,真正虔誠於佛法。


  不能用世間法去分析佛法的事情,遇到事情要依法不依人,要處處從佛法的角度去看問題。對父母、對家人也是要如此,要教化他們去學佛、去聞法,讓他們得到正如正見,通過修行轉換因果,不再隨業流轉,解脫輪迴,了生脫死。在他們學得不好的時候,要去鞭策他們,不能有所遷就。我個人理解,這也是自我鍛鍊修掉世俗情感的一個過程。愛恨情仇都是世俗我執,嬌慣遷就也是世俗我執。家人,不僅是家人,都是可憐愚癡的輪迴眾生。對他們真正的好,是要幫他們脫離輪迴。


  自身方面要修忍辱,忍辱不是表現出忍辱或者自己說自己在忍辱,也不是向別人表白自己有多忍辱,如果那樣,實際上也就不是真正的忍辱了。忍辱,是修自己的內心,遇到事情能平和對待,尤其是受到委屈的時候、遭到不公平待遇的時候、遇到困境與折磨的時候,看看自己還能不能內心如如不動,不被外境所遷,會不會起瞋恨、會不會起嫉妒、會不會起煩惱?我認為遇到這類情況,要從因果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想這正是自己在償還夙債;想對方現在錯了因果,因果不昧必有報應,他是無明愚癡而又可憐的,自己既然明信因果的道理,明白無常的迅速,那就把這當成修行鍛鍊自己的機會吧!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對他還能生起大悲之心,那就是自己有所進步了。如果遇到糾結的時候,那就想若是觀世音菩薩遇到我此刻的情境,觀世音菩薩會是什麼心態,會如何去做呢?也許就可以克制自己,避免去做錯因果的事或說墮惡道的話了。



  做為佛弟子必須守五戒、行十善、修四無量心,時時要檢審和對照。修行,就是修成符合佛菩薩的行為,至少要修成因地菩薩才有希望,否則修行兩個字成了空洞的理論,成就更是沒有希望,一切都成了徒勞行。


  斷除我執,是需要鍛鍊的。鍛鍊多為眾生做事,把眾生放在高於自己的位置;鍛鍊去做佛事,而且說做就做,馬上做,根本不以世間法去分析判別,因為有那樣的分析考慮就證明我執未斷,就不純淨了,不是無瑕了;個人的私慾、情慾、物慾要鍛鍊不起貪慾之境。佛陀說祂早年不領走賣畫的錢,就是為了鍛鍊斷掉世俗我執。我覺得可以在日常中多做財施,多行放生,以此來鍛鍊自己斷除貪慾和培養悲心。


  另外,就是要「學佛如初,成就有餘」。佛法是個工程,學佛修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堅持,要有不動願心,要持之以恆的精進,始終保持好的學佛心態和境界!


湖南懷化(張家界)分會 富端端


2022年6月5日


轉載自:佛教正法中心



本站註:佛弟子修學如來正法的知見與受用文章,其內容可能有若干錯誤,故只能作為參考交流、薰陶鼓勵之用,不為正見法理依據。

14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