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朋友來找我訴苦:今天,我又對孩子發脾氣了!剛剛給孩子檢查作業,發現國語有一題沒寫,數學有三題計算錯誤。我把作業一寫完就跑去玩玩平板的女兒叫過來,讓她自己看看有沒有錯誤。喊了好幾聲她才拖拖拉拉走過來,接過作業本隨便看一眼就說沒錯。孩子的態度和表現讓我很生氣,我強壓住心裡的怒火,平靜地要求她再檢查一遍。她把頭往這邊擺了一下就說:「媽媽我說了沒錯,我要去用平板啦!」,說完就準備溜。我一聽把她拉住,劈頭狠狠把她罵了一次……。
剛好老公下班回來,看到哭哭啼啼的女兒和怒氣沖沖的我,二話沒說轉身就離開了。一會兒給我端了杯水過來,讓我喝口水消消氣,然後把女兒拉到一邊帶她玩。我喝了口水,看了看陽台外遠方的風景,然後聽到女兒在哈哈大笑。小孩子就是這樣,不管多難過一會兒就開心了。可我的心情卻還是沒有變好,我不知道自己怎麼了,為什麼每次一遇到孩子的問題就控制不住情緒。我想,我真的是一個壞媽媽。
看著父女倆開心地玩平板遊戲,我很好奇,為什麼老公從來都不發脾氣?細細想想,他似乎不管遇到什麼事都能保持冷靜和克制,跟他在一起,我覺得特別安心和踏實。他出生在學佛的家庭,一家人相處總是和和氣氣、有說有笑的。再想想自己,從小在打罵聲中長大。爸媽文化層次太低不知道怎麼教育小孩,亦無宗教信仰的善知識教化,於是人云亦云打罵小孩。當然,除了打罵他們大概也不知道還有什麼別的管教方式吧!難道我是成了他們的翻版?
聽了朋友的訴苦之後,我跟朋友分享「原生家庭論」。大多數人一生中有兩個家,一個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兄弟姐妹;另一個是我們長大結婚後組建的家。第一個家被稱為原生家庭,後來組成的家庭叫做再生家庭。可以說,每個人都有些認知和行為上的既定模式,這些模式從小不知不覺形成,並且在往後的人生旅程中反覆出現。這些既定模式全部都是在自己原生家庭中出現的,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是原生家庭的產物。事實上,在人際互動中,很多時候我們都在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裡不知不覺學到的一些行為。
朋友聽完感到有些沮喪,難道她要帶著兒時的印記生活一輩子嗎?我跟她說,其實不是。雖然我們無法選擇誰可以當我們的父母,也無法選擇誰可以當我們的小孩,但我們還是有重新選擇生活態度的能力,生活中還是有不少人擺脫了原生家庭的影響。好像身邊也有這樣的例子,父親是不負責任的「酒鬼」,兒子卻成為了有責任感的男子漢。所以只要願意努力,探究成長過程中受到的種種影響,去蕪存菁,希望就會存在,改變就會發生。
我建議朋友可以先從調整自己的情緒開始。她似乎總能找到一堆孩子不乖巧的理由,像是孩子不聽話、孩子總是坐不住、孩子愛頂嘴……。其實,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原因,認真想一想,問題很有可能就出在自己身上!所以,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很重要。看的出來,她是想努力做個好媽媽的,而她的現在就是孩子以後的原生家庭。後來,她跟著先生一起接觸佛教,並了解 佛陀教導大眾們做人處事的道理跟方法,而後慢慢修正自己的習氣跟個性。現在她跟女兒的衝突越來越少,她也感覺到孩子似乎變得乖巧懂事聽話了,她們現在是個幸福美滿的生活佛法化原生家庭。
撰文:邱煌仁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