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錯過了就是永遠,有些人一轉身就是一輩子。
美好的時光一閃而逝,如何好好地珍惜當下,把握人生,是值得我們學習一生的課題。
小時候,總騙爸媽說:我沒錢;現在,總騙爸媽說:沒事我還有錢。
小時候,在外面買了東西回家,總是把價錢往高了說;現在買了東西回家,總是把價錢說的很低。
小時候在外面受了委屈回家,總是在爸媽面前哭著訴苦;現在受了委屈回到家,想辦法在他們面前保持微笑。
我們長大了,爸媽卻變老了。我真的很害怕,害怕當他們越來越老,我還不夠爭氣,不僅給不了他們更好的生活,反而成為他們最放心不下的牽掛。而我更怕“子欲養而親不待”我怕來不及和他們說:“爸媽,我愛你們!”
古有孝子韓伯俞,在他犯錯時,他的母親總是嚴厲地教導他,有時還會打他,直到他長大後依然如故。有一次他的母親打他,幾十年挨打從未哭過的韓伯俞突然放聲大哭。他的母親問他:「為什麼要哭?」伯俞回答說:「從小到大,母親打我,我都覺得很痛。我能感受到母親是為了教育我才這麼做。但是今天母親打我,我已經感覺不到痛了。這說明母親的身體愈來愈虛弱,我奉養母親的時間愈來愈短了。想到此我不禁悲從中來。」
曾國藩在家書中談及治家之道,認為家庭和睦興旺要“貴體孝道”。如果說房子代表家的話,那麼父母便是這房梁。房無梁不成為房,家中無慈親也不成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年華消逝,日漸衰老。為人子者,更當孝養父母。
年輕的時候,我認為的孝敬就是對父母的物質支持。現在我意識到,我錯了!我不該找藉口“好男兒志在四方”,就遠走他鄉為了自己的理想打拼。我不該覺得,為你們買套房子就是奉上了我的“孝敬”。我不該誤以為,我真的孝敬你們了!
爸媽,對不起,現在我長大了,我知道錯了!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很慶倖,我還有時間去糾正我的錯誤。很欣慰我還有機會承歡膝下。我要多回老家陪陪你們,而不只停留於打幾個電話問候平安。我要多陪你們四處走走,多關心你們,而不是給予你們我認為的你們所需要的東西。我要真正的孝敬你們。
除了世俗上的孝敬,端茶送飯噓寒送暖,物質上的奉養,精神上的關心,使父母以子為榮光彩愉悅。那什麼才是作為一名佛弟子,對父母最大的孝敬?
在南無本初報身佛的法音說法中,我找到了答案。引導父母真正認識佛法,通過佛法糾正他們的偏知邪見,讓他們得到正知正見,皈依學佛,遠離煩惱,脫離生、老、病、死等世間諸苦,了生脫死,長樂自在,這才是真正的孝敬。
爸,媽,我今生有幸,皈依南無本初報身佛學佛修行,然而卻暫未能引領你們走進正法之門,這是至今為止我最大的遺憾。雖然曾多次試圖說服你們,但每次都是種種原因導致不了了之,而自己也以“因緣尚未成熟”來安慰自己。
看著你們吃活鮮的魚蝦而沒有堅決制止,雖然你們總說,是人家送的不是你們買來的,但是終究是由你們親手將它們送上死亡之途的!
看著你們一腳踩死遊走的蟑螂、拍死飛舞的蛾子,明明知道你們這是在殺生,造下更多的沉淪三途的黑業,卻沒有堅決制止。只是因為不想你們每次都以這些是害蟲的藉口而反駁我,不想你們總是說:“難道你們學佛的連害蟲都要保護嗎?”這類的話,於是就自欺欺人的躲開,落個眼不見心不煩,而不好好的和你們講明這因果迴圈的道理。
佛陀在法音中開示我們,要依法不依人,處處從佛法的角度來看。父母造業的行為,要善導幫助他,而不能長時遷就於他,遷就則為縱容,縱容父母對眾生犯下累累殺業。
爸媽,對不起,是我世俗我執未斷!真正的孝敬,不是讓你們為了滿足口腹之欲殺生而不堅決勸阻, 不是眼見你們造黑業而不糾正。看似順了你們的心,實際上卻眼睜睜地任由你們步向地獄的大門。眼前的一點情面,和往後的幸福或沉淪相比,究竟哪個更重要!
因果不昧的道理,是“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現在你們殺害的每一條生命,將來都要親身還報,在因果面前,沒有任何情面可講。
古印度時,琉璃因年少時的遭遇,誓要滅釋迦族,目犍連尊者縱想百般保護,最後也只把幾千人攝入缽中,以期保全火種。奈何神通無法扭轉因果,打開缽時,所藏之人已化為膿血。這是久遠以前的釋迦族人為村民時,捕魚而食的果報成熟了,定業難逃。偉大如釋迦世尊,前世為孩童時雖未吃魚,也因敲魚頭三下的業力,而頭痛了三天。
父母,是每個人心底最柔軟的地方,是最值得驕傲的寶藏,是我們的根。古人早有明訓:“不孝父母,拜佛無益”。孝順父母,就是在給自己種福田,不論何時,孝順的人才有福。
施以大悲之心的次第,首先也要從家人開始,如若連家人還未能施益,更遑論其他的一切眾生?
爸,媽,從當下開始,我要將接引你們學佛修行作為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百千萬劫就這麼一世人身,錯過就沒有了。我要溫暖地拉著你們的手,就像小時候你們牽著我一樣,我們一起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家人都暢遊在佛法的慧海裡,這才是至孝,才是我最快樂的時光。
文:在路上/空空
轉載自:今日頭條 佛教新視野
本站註:佛弟子修學如來正法的知見與受用文章,其內容可能有若干錯誤,故只能作為參考交流、薰陶鼓勵之用,不為正見法理依據。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