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古今成功人士,出口成章者都是厚積薄發,從容淡定者都是事事磨礪,遊刃有餘者都是千錘百煉,每個成功的優秀人才都有一段至暗時光,越是昏暗火焰燃燒的光芒才越耀眼。靜待花開終有時,守得雲開見月明,作為佛弟子在學佛修行中也是如此。
近些年來,好多學習如來正法的佛弟子,他們虔誠地皈依,精進聞法、燒香拜佛、修法打坐,並盡力如法修行,總之很努力,可往往受用不大,甚至生不起實相境。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對佛陀師父說法理解上有偏差,有的是知見上不純淨,修徒勞行,也有的是急於求成,一時覺受不到受用就開始懷疑自己根器不好,打起了退堂鼓。
實際上在我們現實生活中要成就一番事業,幾乎每一個人都要經歷一段平平的路徑,看起來沒有什麼變化,這也就是需要我們忍耐積蓄,只要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按照正確的方向持之以恆堅持下去,因緣成熟就會高速地往上沖。
前幾天我剛學了一個詞叫作“擊穿閾值”,這就像是我們燒一壺水,當我們把水燒到99℃看起來都和沒燒一樣。只有燒到100℃的時候,這個水才能咕嘟咕嘟地冒泡,這就叫做擊穿閾值。我們做一件事情,能不能夠忍耐到擊穿閾值的那一刻?
我們不要老是急於求成,總覺得為什麼我已經很努力了還是沒有效果。其實,一努力就要看到效果那是小孩子才會做的事,作為一個成熟人就懂得耐心。
佛教經典裡有一個公案。在《四分律》中記載,瞻婆城有位有錢的人,他的獨生子“守籠那”出家後修行特別精進,乃至經行勤苦磨破雙足,血流汙地。雖如此苦修但始終未解脫成就,有一天守籠那比丘在靜室中回思:我如此這般刻苦用功,師兄弟中沒有誰比我更精進,可為什麼至今還不得無漏解脫?我舍卻了家裡有這麼多金銀財寶,卻不得其門而入。他灰心地想還俗不再修行了。
世尊觀到守籠那的心念,便到他的住處,問他:“你是不是在想著要還俗不再修道?”守籠那答言:“是的,世尊。”世尊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你在家時,能彈琴否?”回答:“能彈。”世尊繼續問:“琴弦若急,音聲好否?”答言:“不好。”問:“琴弦若緩,音聲好否?”回答:“不好。”佛問:“琴弦不緩不急,音聲好不?”答言:“好!”
世尊說:“守籠那!若太激進,就會令心掉舉躁動;若太少精進,則會令心懈怠懶惰。所以應當正常精進,平衡諸根。”守籠那聽了世尊的教導,靜下心來平衡諸根,調整身心,勤修精進,不久便證得阿羅漢果。
修學佛法,理可頓悟,事須漸修,日積月累。所謂欲速則不達,功到自然成!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於《世法哲言》中亦如是教誡我們:“欲速則不達,行慢而失獲,事理如是觀,正住中道參,琴弦之懈弗出和雅之音,反之過緊則易於折。”
不管你做什麼事,如果不切合實際,過於太急、太快,往往不能成功,因為它不符合客觀事物的邏輯、法度。如果速度太慢,往往又錯失良機,達不到自己的目的。所以行慢而失獲。凡是世間上的一切事理,都應該注意這兩個正反不同的關鍵。那麼,怎樣做才對呢?這就要認真研究分析,取其適中,找到最佳的方法。正如琴弦一樣,繃得過緊往往把琴弦繃斷,那麼,繃得過鬆就更不能出和雅之音,要不松不緊,恰到好處,才能奏出美妙的音樂。世間上的萬事萬物,都要順乎邏輯的事理,不偏不倚,然後去進取,這樣就會很圓滿地達到目的。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可成。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漫漫長途終有回轉,餘味苦澀終有回甘。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天下難事必成于易。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撰文:多持
編輯:去一塵
轉載自:網易 福慧慈緣
本站註:佛弟子修學如來正法的知見與受用文章,其內容可能有若干錯誤,故只能作為參考交流、薰陶鼓勵之用,不為正見法理依據。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