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心經》的唱誦縈繞在耳畔,心靈也隨之輕安喜樂。這是我初學佛時,接觸的第一部佛經,儘管不解其意,但很快將之背熟了,也時時聽誦佛樂。
對於“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等著名經句,我不太理解。雖然看了市面上各種注解,也不乏法師、活佛的高談闊論,但解釋各有不同,越看反而越讓我迷惑:何種才是正解?
我是一個愛思考的人,從小到大都是。“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人為什麼會有生老病死,為什麼又有開心煩惱?”這些問題像泉水一樣時不時冒出來,引發我的強烈好奇心。
我曾認為中華傳統文化裡有答案,所以高考志願我毅然填報了歷史專業。但歷史詮釋不了人生的真諦。因為史書也是人為編撰,不能夠做到真正的客觀,而且方向也找尋錯了。不管史書也好,還是道教的《道德經》也好,都是在人道、天道方面的求索,不是究竟義理。
在此期間,一些佛教知識映入我的眼簾,在似懂非懂間,我隱約感覺,深入經藏,我就能找到答案。但是我接觸到的佛經,是古代文言文記錄,深奧難解,一些佛書的解釋又未能鞭辟入裡,讀起來破費功夫。加上佛教宗派繁多,淨土認為一心念佛、蒙佛接引就是學佛要旨,禪宗認為參個“明心見性”最為重要,律宗著重研習及傳持戒律……宗風各立。
渴望真理的心讓我沒有辦法停留,急切尋求無上妙智的答案。在彷徨的時候,我還找了母親談話,請求代為尋找一位師父指點迷津。
說來也巧,沒過多久,一位有緣人帶我進入佛堂恭聞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法音。我連續恭聞了四天,如饑似渴汲取著正知正見,頓然茅塞頓開,解開了心中的千千結。
佛教各派是祖師們依于自己的證境而創立的,各個祖師證境不一,自然表述的觀點也就不同了。祖師們的論著、觀點,不能代表佛陀的圓滿說法,若能代表,豈不已經證得無上成就?
佛教不僅有佛學知識,更有佛法力量。學佛,不是空口說說,學學佛教知識就可以了,我們還得要身口意三業照著佛陀的教導而行持,依于修行深入修法,才能解脫生死。
《藉心經說真諦》依於《心經》,深入淺出、契機契理闡述宇宙人生的真諦,讓我明白,眼面前的我,是幻有的“假我”,會生老病死、成住壞空,會在無常中消失。但這不是真正的本來面目,我的本來面目是“佛性”“如來藏心”“空性”“法身”“真我”。禪宗參禪打坐就是為了“見真我、證空性”。而這個“真我”是不生不滅的,無有言語、形象、大小,是藉以文字表達,實無文字可得,正是“言語道斷,不可說,一說就錯”,實在奧妙無窮!
原來,《心經》短短260字,蘊含著圓融無礙的真理!讀懂了《心經》《藉心經說真諦》就能明白“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的經典拷問。
撰文:元淞
編輯:悅色
轉載自:學佛新視野 微博
本站註:佛弟子修學如來正法的知見與受用文章,其內容可能有若干錯誤,故只能作為參考交流、薰陶鼓勵之用,不為正見法理依據。
Comments